诚实忠于自己是十善之一,也就是真丨Lisa老师每日分享(2021.1.9)

2021-01-08 21:59:17 692 Lisa

Lisa师姐每日分享

简体版(编辑:顺丨校对:


女声朗读:AI 

男声朗读:朱师兄 点此进入


第一条

欺骗和不真诚是未证悟的人容易犯的毛病和习气,当你禅修渐入佳境的时候,自然会自律,会改掉一些坏习惯。因为坏习惯不利于修行,修行是先从日常生活的持戒开始的。继续禅修的行者,有清净的简单生活,才有助于修行。遵守戒律让我们不会去犯任何过错,自己会感到轻松自在。但有时情绪或欲望掩盖理智的话,难免会犯错。

戒律是守护根门的第一步,即六根。但为了不让更多刺激涌入内心,成原始烦恼的催化剂,所以要管控与节制进入感官的资讯交流。这不是要我们压抑或刻意不去接触外在,而是要清楚觉知,并点到即止。

因此,如果维系觉知与点到即止的功夫,下一步就是产生正念正知。正念是指纯然的觉知,其中没有些许的判断。不判断是正知的作用,以正知来判断感受、情绪和思想内容是善还是不善的。这样,自己就不容易过度执着戒律文字意义,反而更能透彻戒律的核心,对各种状况能善巧应变。

嗔怒,在禅坐的过程中很容易觉察到。嗔怒也许会转向身体的不适,或许会转向某人所说或所做的事情上;嗔怒也许会转向某一群人,或者世界上的某一件事。不论是么样的嗔怒,嗔怒就是嗔怒。它是恨,是恶,是疑。虽然心中会因此不怎么舒服,但很幸运,也就是因为它让人很不舒服,所以也是杂染中最容易去除的,我们因而觉知其有害的因素。

贪欲,也就是贪婪,它总是保证会有好事,有感官满足会发生,导致它不曾让人感到痛苦,反而让人更兴奋。我会得到它吗?我能保有它吗?由于这种企盼与期许的感觉一点都不苦,因而极为不易消除。它不但不易去除,而且还不易觉知。

大多数仍未修禅的人,甚至不知自己有感官满足的欲望。基本上,他们所做的一切,皆是由欲望所驱策。唯有在欲望生起前,在禅坐中建立正念的修行人,能够觉知这个不断期许快感的欲望,不论是生理的或心理的。我只要好的,我只想听我认为好听的,只想感受我觉得好的。

要去除五盖中的第一盖,贪欲,实在很困难,因为有贪欲似乎是很正常的事。当你在禅坐中,总是逃避不适,不是吗?这有么不对?我当然不要痛苦,不对吗?当然没有错。不过,欲求终究是苦,而且是把钩子,贪欲便是使我们受缚的钩子。

由于嗔怒非常痛苦与不好受,所以也就比较容易去除。如果我们能觉悟藏在内心里的嗔怒和愤恨,而且明白,除了造成自己的痛苦外,他人也许会受到伤害与影响,只有佛陀的法能引导如何对治它们。

行者势必付诸行动来根除它们。很明显的是,有嗔的人就一定有贪,有贪之人也一定有嗔,这是每个人最显著的性向。

禅坐中,当我们对自己所生起的念头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时,便能了知生起的一切,并予以彻见。假使行者希望舒适轻安不断地生起,很明显这便是贪;如果逃避抗拒不适的痛苦,这便是嗔。

当我们忠诚于自,很专注用心时,就很容易看到它们。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诚实,我们怎能对别人诚实呢。修行只修正自己,其他一切都只是世俗的,跟修行没有关系。诚实与忠于自己是十善之一,也就是真。

 

繁体原文:

 

第一

欺騙和不真誠是未証悟的人,容易犯的毛病和習氣,當你禅修漸入佳境的時候,自然会自律,会改掉一些壞習慣,因為壞習慣不利於修行,修行是先從日常生活的持戒開始,接著禅修的行者,有清净的簡單生活,才有助於修行,遵守戒律讓我們不会去犯任何过錯,自己会感到輕鬆自在,但有時情緒或慾望掩蓋理智的話,難免会有差錯,戒律是守護根門的第一步,即六根,但為了不讓更多刺激湧入內心,而做成原始煩惱的催化劑,所以要管控与節制進入感官的資訊交流,这不是要我們壓抑或刻意不去接觸外在,而是要清楚覺知,並点到即止,因此,要能維繄覺知与点到即止的功夫,下一步就是產生正念正知,正念是指純然的覺知,其中沒有些微的判斷,不判斷是正知的作用,以正知來判斷感受,情緒和思想內容是善還是不善的,这样,自己就不容易过度執著戒律文字意義,反而更能透徹戒律的核心,对各種狀況能善巧應变。嗔怒在禅坐的过程中,很容易覺察到。嗔怒也許会轉向身體的不適,也或許会轉向某人所說或所做的事情上,嗔怒也許会轉向某一羣人,或者世界上的某一件事,不論是怎麼樣的嗔怒,嗔怒就是嗔怒。它是恨,是惡,是疑。虽然心中会因而不怎麼舒服,但很幸運地,也就是因為它讓人很不舒服,所以也是雜染中最容易除郤的,我們因而覺知其有害的因素。貪欲,也就是貪婪,它总是保證会有好事,有感官滿足会發生,導致它不曾讓人感到痛苦,反而讓人更興奮。我会得到它嗎?我能保有它嗎?由於这種企盼与期許的感覺一点也都不苦,因而極為不易消除。它不但不易除郤,而且還不易覺知。大多數仍未修禅的人,甚至不知覺自巳有感官滿足的慾望。基本上,他們所做的一切,皆是由欲望所驅策。唯有在欲望生起前,在禅坐中建立正念的修行人,能夠覺知这個不断期許快感的欲望,不論是生理的或心理的。我只要好的,我只想聽我認為好聽的,只想感受我覺得好的。要去除五蓋中的第一蓋,貪欲,實在很困難,因為有貪欲似乎是很正常的事。當你在禅坐中,总是逃避不適,不是嗎?这有怎麼不对?我當然不要痛苦,不对嗎 ?,當然沒有錯。不过,欲求终究是苦,而且是把鉤子,貪欲便是使我們受縛的鉤子。由於嗔怒非常痛苦与不好受的,所以也就比較容易去除。如果我們能覺悟藏在內心裡的嗔怒和憤恨,而且明白,除了造成自巳的痛苦外,他人也許会受到傷害与影響,只有佛陀的法能引導如何对治它們。行者勢必付諸行動來根除它們。很明顯的是,有嗔的人就一定有貪,有貪之人也一定有嗔,这是每個人最顯著的性向。禅坐中,當我們对自巳所生起的念頭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時,便能了知生起的一切,並予以徹見。假使行者希望舒適輕安不断地生起,很明顯地这便是貪,如果逃避抗拒不適的痛苦,这便是嗔。當我們忠誠於自巳時,很專注用心時,就很容易看到它們。如果我們对自己都不誠實,我們怎能对别人誠實呢。修行只修正自巳,其他一切都只是世俗的,跟修行沒有関係。誠實与忠於自巳是十善之一,也就是真。

 

 

注:简体使用微信翻译功能,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,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